半岛体育下载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新闻资讯     |      2024-08-10 01:18

  半岛体育下载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学习领会三中全会精神 推动改革发展守正创新|中国液压气动密封件工业协会党支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编者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党委贯彻落实党中央、中社部部署要求,第一时间组织全系统认真学习三中全会精神,学习习总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学习全会公报、《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收听收看中央关于解读全会精神的新闻发布会,迅速兴起学习热潮。7月26日,党委举办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辅导报告会和工作部署会,印发《关于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系统改革发展守正创新的工作意见》。《意见》上报中社部,下发系统单位,对系统学习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做出部署、提出要求,要求各单位按照《意见》认真贯彻落实。近期将陆续报道中国机械联系统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的相关内容,供各单位交流学习借鉴,推动系统以全会精神为指引,推进机械工业和系统改革发展守正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中国液压气动密封件工业协会党支部在中社部的领导下,按照中国机械联党委的部署,第一时间组织协会党支部全体党员认真学习三中全会精神,学习习总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学习全会公报以及《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并通过协会网站、公众号等媒体平台积极转发有关新闻,进行宣传报道,在协会秘书处掀起广泛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的热潮。协会党支部积极参加中社部、中国机械联党委等上级党委组织的辅导报告会和工作部署会,及时传达中国机械联党委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讨论制定了协会党支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学习计划》,按照计划有序开展学习。8月8日下午,协会党支部召开了第十九次党员集体学习讨论会,会议传达了中国机械联党委《关于印发〈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系统改革发展守正创新的工作意见〉的通知》及文件精神,专题学习了《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并结合工作实际展开讨论。大家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协会要不断完善制度建设,不断加强工作创新”“《决定》在标准、检验检测、认证等方面的决策部署,指引协会团标工作高质量发展”“《决定》鼓励民营企业承担国家技术攻关项目,协会发挥引领助推作用”“全会精神为协会新媒体工作提供行动指南”“抓住改革和发展机遇,提高期刊水平”“深刻领会全会精神,把握关键节点,不断开创PTC展会创新服务新局面”“学习领会首发经济未来经济新名词,加深对行业的学习和了解”等话题深入探讨,阐述各自的学习体会,对全会精神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协会党支部将继续按照学习计划持续把三中全会的精神学深、学实、学透,并把学习体会转化为具体的工作成效,做好协会工作,提升“四个服务”能力,不断实现创新发展,助力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国机械联党委工作部)

  学习领会三中全会精神 推动改革发展守正创新|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持续开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活动

  编者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党委贯彻落实党中央、中社部部署要求,第一时间组织全系统认真学习三中全会精神,学习习总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学习全会公报、《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收听收看中央关于解读全会精神的新闻发布会,迅速兴起学习热潮。7月26日,党委举办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辅导报告会和工作部署会,印发《关于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系统改革发展守正创新的工作意见》。《意见》上报中社部,下发系统单位,对系统学习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做出部署、提出要求,要求各单位按照《意见》认真贯彻落实。近期将陆续报道中国机械联系统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的相关内容,供各单位交流学习借鉴,推动系统以全会精神为指引,推进机械工业和系统改革发展守正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组织全体职工通过收看发布会直播、学习全会公报、传达文件精神等多种方式,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持续深化学习成果,进一步加强对全会精神的理解和把握,8月6日下午,协会集中组织参加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中国公共经济研究会副会长王小广对全会精神解读宣讲活动。王小广副主任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总体目标、重要举措、重点内容等,进行了深入浅出地解读,全面剖析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实践要求。让与会人员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充分彰显了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和强烈使命担当,是对新时代新征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再宣示,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协会要求全体党员干部和职工,要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大任务,坚定正确方向,全面把握全会的精神实质,深刻领会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更加坚定自觉地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要加深领悟学习,准确解读全会部署的重大举措,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落在实际行动上、体现在工作成效中;要坚持实干创新,全力以赴抓好各项工作,不断提升“四个服务”能力水平,推动全年目标任务顺利完成。(中国机械联党委工作部)

  本报告统计汇总了机床工具行业2024年上半年全行业及主要分行业的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利润率、进出口额、机床产量等数据及其同比变化情况,分析了上半年行业运行特点,并对全年情况做了预判。报告主要依据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统计分析测算数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规模以上企业金属加工机床产量、中国海关和协会重点联系企业统计等相关数据。一、机床工具行业运行情况1.营业收入2024年1-6月,机床工具全行业完成营业收入5019亿元,同比下降7.7%,降幅较1-3月收窄6.1个百分点。其中,金属切削机床同比增长0.5%,由1-3月的同比下降转为增长;金属成形机床同比增长3.0%,增幅较1-3月扩大0.4个百分点。机床工具全行业及主要分行业的营业收入情况,详见表1。2.利润总额2024年1-6月,机床工具全行业实现利润总额149亿元,同比下降78.2%,降幅较1-3月扩大0.4个百分点。其中,金属切削机床同比下降11.6%,降幅较1-3月收窄28.4个百分点;金属成形机床同比下降14.3%,降幅较1-3月收窄19.8个百分点。机床工具全行业及主要分行业的利润总额情况,详见表2。3.利润率2024年1-6月,机床工具全行业平均利润率为3.0%,较上年同期降低9.6个百分点,较1-3月降低0.5个百分点。其中,金属切削机床同比降低0.7个百分点,较1-3月上升1.6个百分点;金属成形机床同比降低0.9个百分点,较1-3月上升2.0个百分点。机床工具全行业及主要分行业的利润率情况,详见表3。4.金属加工机床产量根据国统局公布的规模以上企业统计数据,2024年1-6月金属切削机床产量33.3万台,同比增长5.7%,增幅较1-3月回落3.6个百分点;金属成形机床产量8.3万台,同比下降6.7%,降幅较1-3月收窄9.2个百分点。图1和图2,分别为近三年国统局公布的金属切削机床和金属成形机床产量的同比增速情况。二、进出口情况1.总体情况2024年1-6月,中国机床工具行业进出口总体小幅下降,其中进口明显下降,出口小幅增长,贸易顺差扩大。与1-3月相比较,进出口总体降幅扩大,其中,进口降幅扩大到两位数,出口增幅明显回落,贸易顺差增幅也有所回落。根据中国海关数据,机床工具商品进出口的金额及同比变动情况,详见表4。机床工具主要商品门类的累计进口情况和出口情况,详见图3和图4。2.金属加工机床进出口情况2024年1-6月,金属加工机床总体进口大幅下降,出口小幅增长,保持贸易顺差。与1-3月相比较,进口降幅扩大到两位数,出口增幅回落至个位数。根据中国海关数据,金属加工机床进口和出口的金额及同比变动情况,详见表5。(1)进口金额排前五位的金属加工机床品种2024年1-6月进口前五位的金属加工机床品种及其进口金额详见表6。(2)出口金额排前五位的金属加工机床品种2024年1-6月出口前五位的金属加工机床品种及其出口金额详见表7。三、协会重点联系企业运行情况1.主要经济运行指标2024年1-6月,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重点联系企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3.0%,降幅较1-3月收窄2.2个百分点。利润总额同比下降9.2%,降幅较1-3月扩大5.8个百分点。亏损企业占比为28.4%,同比扩大2.4个百分点,较1-3月收窄9.7个百分点。金属加工机床产量同比下降1.2%,产值同比下降13.9%,降幅较1-3月分别收窄2.9、4.1个百分点。其中,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同比下降2.2%,产值同比下降3.1%,降幅较1-3月分别收窄1.9、4.9个百分点。金属成形机床产量同比增长3.0%,由1-3月同比下降转为增长;产值同比下降31.9%,降幅较1-3月收窄4.2个百分点。2.订单情况2024年1-6月,金属加工机床新增订单同比增长4.1%,由1-3月的同比下降转为增长;在手订单同比下降5.4%,降幅较1-3月收窄14.7个百分点。其中,金属切削机床新增订单同比增长8.1%,在手订单同比增长4.9%,均由1-3月的同比下降转为增长。金属成形机床新增订单同比下降4.5%,在手订单同比下降20.9%,降幅较1-3月分别收窄15.3和14.6个百分点。四、上半年行业运行特点及全年预判上半年,全行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但降幅较一季度明显收窄。利润总额同比下降,降幅较一季度略有扩大。整体经营状况呈现恢复向好态势。主要分行业中,营业收入,除磨料磨具外的其他分行业均恢复至增长。利润总额,仅磨料磨具的降幅有所扩大,其他分行业降幅均大幅收窄,有的分行业则大幅增长。各分行业间运行的分化程度明显加剧。针对磨料磨具分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出现大幅波动的情况,协会下一步将开展专项调研。上半年的出口同比增长1.4%,其中金属加工机床出口同比增长5.5%,增速均较一季度有所趋缓,但仍都保持在增长区间。在地缘冲突和贸易摩擦不断、债务压力上升的复杂国际形势下,出口保持增长实属不易。协会重点联系企业,上半年金属加工机床新增订单由一季度的下降转为增长,实现增长的企业占比由一季度的47.8%提升至54.5%。在手订单降幅较一季度大幅收窄至个位数,实现增长的企业占比由一季度的49.0%提升至56.4%。整体市场需求呈现恢复性增长。从宏观经济层面来看,上半年我国GDP同比增长5.0%。近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将中国今年经济增长预期调高至5%。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4年1-6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3.9%,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2.6%,制造业投资增长9.5%,投资整体实现平稳增长。其中,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汽车、仪器仪表、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均保持增长,同比增速分别为14.0%、12.6%、6.5%、4.5%、3.5%。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我国制造业PMI,今年3、4月连续两个月位于扩张区间,5、6月回落至49.5%,7月降至49.4%,制造业景气水平略有回落,回升向好基础仍需巩固。从政策层面上看,国家对工业母机的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从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角度,强调了工业母机的重要性。近期来看,随着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稳步实施,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呈现较快增长。1-6月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7.3%,增速高于全部投资13.4个百分点。工业和信息化部部署开展“工业母机+”百行万企产需对接活动,推动工业母机创新产品推广应用,促进工业母机产业链企业融通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共同印发《关于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若干措施》,明确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安排3000亿元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综合各方面情况,如外部环境无重大变化,协会仍维持2024年机床工具行业有望实现小幅增长的预判。

  根据工作需要,全国电工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维修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全国频率控制和选择用压电器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对委员进行调整。为进一步听取各方意见,现将委员增补信息予以公示,截止日期2024年9月4日。如有不同意见,请在公示期间将意见反馈至我司,电子版请发送至邮件主题标明: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调整公示反馈)。联系电线.全国电工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维修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调整信息汇总表2.全国频率控制和选择用压电器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调整信息汇总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2024年8月5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全面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施工图”,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将“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完善新能源消纳和调控政策措施”作为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关键任务。新型电力系统是新型能源体系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实现新能源高效可靠消纳的最主要载体。为应对高速增长的新能源发电带来的不确定性,优化系统调节能力已成为当前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国家数据局印发了《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将“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优化”作为九大行动之一,这对于提高新型电力系统灵活智能水平、保障能源安全、支撑实现二〇二九年改革任务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行动方案》的正式印发恰逢其时。一、《行动方案》将“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优化”作为专项行动,凸显了当前和未来提高电力系统调节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随着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不断推进,新能源将保持快速发展态势,电力系统常规调节能力增长相对缓慢,系统调节需求快速提升,对调节资源的爬坡速率、响应容量及经济性、安全性等方面提出更高的需求。其中,新型储能由于其建设周期短、布局灵活、响应速度快等优势,近年来正快速承担起电力系统调节作用,形成规模化发展态势。《行动方案》提出充分发挥新型储能的调节能力,将调节能力作为电力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加凸显了其在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定位,将进一步凝聚各方对新型储能发展的共识,更好促进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二、因地制宜、协调发展多类型调节性资源,形成多种手段和方式优化组合的调节能力,提升和优化电力系统灵活调节水平电力系统调节能力的提升,应是综合性的、协调发展的。不同地区应以《行动方案》为指导,围绕不同应用场景及经济性、安全性的需求,强化规划引领作用,开展系统调节能力建设方案编制,统筹推进常规电源、需求侧响应、储能等各类调节资源建设,因地制宜推动各类调节资源科学配置,形成多种手段和方式优化组合的调节能力,适应新型电力系统多时间尺度和多应用场景的需求,做到安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行动方案》的出台将催生新技术、新业态,促进形成不同时长、不同频次、不同规模、不同适应性的多元融合电力系统调节技术,从而科学系统地推动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从根本上得到保障。三、《行动方案》提出的“共享储能”是发挥新型储能优化系统调节能力的重要方式《行动方案》提出“建设一批共享储能电站”,这一举措将有力推动新型储能实现更加科学合理的统筹布局,有效解决当前新型储能面临的资源分散、管理复杂、运转低效等深层次问题。相对于安装位置分散、所有权多样的新能源场站配储等方式,布局建设共享式储能,尤其是在电网侧集中配置大容量共享式储能,可以充分发挥规模化储能应对调峰、调频、调压等调节需求的综合效益,能够减少电网调度管理的对象,促进资源集约利用和降本增效。同时,新能源场站按照配比要求购买或租赁共享资源及相应服务,可解决新能源场站配储利用率低和缺乏投资回收机制等问题,实现多方共赢。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通过布局建设共享储能电站,有利于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推动共享储能从试点示范走向工程化、规模化、系统化和产业化,为新能源快速发展下切实提高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四、《行动方案》明确了新型储能技术要求和研发方向布局,为探索提高调节能力的储能新技术发展路径提供了政策保障新型储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市场潜力,但也面临技术发展路线不够明确、盈利模式不完善等挑战。根据电力系统不同应用场景和调节能力需求,《行动方案》提出探索建设一批含多种技术路线的储能电站,为储能新技术发展探索合适的发展路径。《行动方案》进一步提出通过合理的政策机制,引导新型储能电站的市场化投资运营,从而拓宽新型储能获得多重市场收益的渠道,为新型储能全面参与电力市场提供良好环境,有利于提高新型储能技术的自主可控水平、产业链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推动我国储能核心技术持续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为稳妥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调节支撑资源。(中国工程院院士饶宏)

  煤电是我国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了保电力、保电量、保调节的关键作用。坚持先立后破,统筹推进存量和增量煤电转型升级,推动煤电功能定位转变,是提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任务,是统筹实现“双碳”目标与保障能源安全的必由之路,是夯实中国式现代化能源保障基础的关键举措。推动新一代煤电转型升级需要强化以下五个方面的认识:一是充分认识煤电在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进程的战略价值。考虑我国以煤为主的资源禀赋和目前大量优质存量煤电机组的现状,在中长期电力需求持续增长的总体趋势下,煤电在电力安全保供、规模化降碳减碳、支撑新能源发展等方面中仍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现存煤电中约有6亿~7亿千瓦高参数、大容量、低排放煤电机组资产,且我国煤电平均服役期仅为15年,是我国电力系统保持安全稳定运行、实现电力电量平衡、提供系统调节能力的“压舱石”,在新能源尚未对传统能源实现安全可靠替代之前,要用好用足这些战略性资源,有序开展煤电机组清洁低碳化发展,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综合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电网、中石油等多家权威科研机构研判,到2060年碳中和期,煤电装机容量仍要保留4亿千瓦以上,才能满足能源电力保供需求。二是着力推动煤电向基础性、支撑性、调节性电源转型。由于风光等新能源发电具有间歇性和波动性,电动汽车、分布式储能等新型用能形式的广泛接入,以及降温采暖负荷占比逐步提升,源荷特性的变化客观上需要电力系统具备更多的调节性资源,为电力系统提供更加充裕的调节能力。煤电是我国技术相对成熟、成本相对较低、功能较为全面的常规电源,面向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现实要求,煤电在夯实电力保供基础的同时,还需进一步向支撑性调节性电源定位转型,对快速变负荷、深度调峰、启停调峰等功能特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平常时段为新能源发电让出发电空间、风光低出力与负荷高峰时段顶峰出力,支撑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三是加快煤电清洁低碳运行技术攻关。要实现煤电清洁高效利用,采取零碳或低碳燃料掺烧、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低碳技术是可行的路径选择。通过技术攻关,在常规煤电机组中探索掺烧氨、生物质等,替代部分电煤消耗,可以有效降低煤电机组碳排放水平。CCUS是目前实现大规模化石能源零排放利用的主要技术选择之一,若CCUS不能实现技术突破和规模化商业应用,从经济性角度看,2060年电力行业双碳转型成本将增加约7%-10%。这迫切要求抓住碳达峰之前的关键窗口期,全力攻克煤电CCUS技术面临的能耗高、成本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技术难题,同时加快布局一些前瞻性、颠覆性的未来CCUS技术,实现二氧化碳的低能耗捕集,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支撑保障。四是积极有序提升煤电灵活高效运行水平。虽然我国大容量先进煤电机组额定工况效率全球领先,但低负荷率下供电煤耗比额定工况大幅增加,机组安全性和寿命也受到影响,相应地增加了碳排放。因此,为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需统筹考虑煤电经济运行水平和灵活高效运行技术攻关,因厂制宜、因机制宜,积极有序推动煤电机组开展宽负荷高效调节能力建设、提升深度调峰和快速爬坡水平。值得注意的是,新一代煤电技术的突破,不仅关注传统的调峰能力提升,还需要同步确保煤电机组调频、转动惯量、爬坡、备用等特性不劣化,甚至还应着重加强,煤电改造升级应向着不断与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相适应的方向发展。五是完善新一代煤电转型升级的配套保障机制。推动煤电转型升级涉及从科技创新到应用示范,再到产业发展的全链条,具有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的特点,对组织管理、研发能力、资源配置均有很高要求,配套保障机制尤为重要。在技术研发阶段,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成立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煤电龙头企业、重点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合组成的创新联合体,加大煤电转型升级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力度,持续强化新一代煤电技术联合攻关能力;在示范应用和推广阶段,要鼓励示范验证所在地区制定细化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支持政策,推动新一代煤电设计及设备选型等标准体系建设,推动技术标准化以及标准国际化,持续提升我国在煤电清洁高效利用技术领域的国际先进性。(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勇平)

  习总强调,能源保障和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须臾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党中央提出“双碳”目标以来,各行各业迅速行动,积极推动建设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电力系统生产结构、运行机理、功能形态等发生深刻复杂变化,面临电力保供与系统稳定两大安全挑战。一方面,电源结构由可控连续出力的煤电装机占主导向强不确定性、弱可控出力的新能源发电装机占主导转变,新能源出力“靠天吃饭”,对电力保障支撑能力弱,同时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电力消费仍将刚性增长,负荷特性由刚性、纯消费型向柔性、生产与消费兼具型转变,发电和负荷随机性、波动性增强,电力供需形势日趋复杂,供应安全面临长期压力。另一方面,新能源、直流等大量替代常规机组,电动汽车、分布式能源、储能等交互式用能设备广泛应用,电力系统呈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的“双高”特征,系统转动惯量和支撑能力下降,抗扰动能力弱,故障特性和连锁反应更加复杂,系统安全运行面临挑战。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国家数据局印发《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9大专项行动,其中“电力系统稳定保障行动”聚焦系统两大安全问题,从源、网、荷、技术四方面,明确了下阶段新型电力系统安全保障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为各地区和能源电力行业进一步夯实系统稳定运行的物理基础,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从电网侧看,要优化加强主网架,打造清洁能源优化配置平台。推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关键是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尤其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我国95%左右的非化石能源主要通过转化为电能加以利用。电网连接生产和消费,是保障电力送得出、用得好的关键平台,是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物理基础,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环节。随着我国电力需求的快速增长和能源结构的加速转型,电网局部地区还存在薄弱环节,骨干网架的脆弱性和控制复杂程度显著增加,大电网的优化配置资源能力仍需进一步增强。《行动方案》提出了优化加强电网主网架,补齐结构短板,保障电力可靠供应和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一方面要完善电力规划机制。目前电力系统各环节统一规划还不够,尤其是电源与电网、新能源与常规电源、新能源与调节电源的发展协同性不足,影响系统整体效率。要协调政府主管部门、电网企业、发电企业等建立沟通机制,科学统筹制定新增电源装机规模、结构、布局和建设时序,加强源网荷储协同规划,强化规划方案安全稳定和供电充裕性的系统性论证,提升规划方案的适应性与安全性。另一方面要持续补强特高压交直流网架。当前电网还存在强直弱交问题,交直流发展协调性不足,影响系统整体安全,也不利于输电能力的发挥。要完善区域特高压交流主网架,优化500千伏网架,实现区域内各500千伏分区电力余缺互济。加快特高压直流(含柔性直流)建设,提高沙戈荒等能源基地外送支撑能力和受端负荷中心电力供应能力。结合交流网架承载能力,合理控制同送同受直流群规模。此外,要提升电网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近年来极端天气、自然灾害频发,影响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影响新能源发电支撑能力和电力尖峰负荷,供需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要在自然条件恶劣、密集通道、同一气象带、冻雨覆冰等区域,针对重点区段、重点部位提升杆塔、地线等输变电设备的差异化设计,提升工程可靠性和抵御灾害能力。同时,深化极端情况下的供需平衡分析,及时提出保供措施建议。从电源侧看,要提升新主体涉网性能,提高对系统稳定运行的支撑能力。电动汽车、新型储能等主体快速发展,各类新型主体涉网性能差异化明显,弱抗扰动性和弱支撑性对于系统稳定运行带来极大风险。未来新能源成为供给主体,负荷侧新要素不断涌现,必须提升涉网性能,增强对电力保供和运行安全的支撑能力,推动公平承担安全和成本责任。《行动方案》提出了制修订相关标准与管理要求,提高新型主体涉网性能、加强入网检测的重点工作举措。一方面要强化技术与标准引领。充分发挥标准对于新技术发展的指导作用,深化集中式/分布式新能源、新型储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等新型主体接入电力系统的交互影响研究,构建新型主体并网标准体系,加快推进相关标准制修订。另一方面要加强新型主体并网检测。新型主体涉及众多生产厂家海量型号,严把设备入网关是保障其涉网性能的关键环节。需要明确新型主体并网检测流程、检测技术标准、检测资质要求,持续完善新型储能、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接入电网检测手段。此外,要压实新型主体并网管理责任。当前新型主体并网尚未形成明确的安全管控责任边界。亟需落实电网企业、相关业主、设备制造单位在新型主体并网运行管理全流程中的职责,构建集型式试验、到货抽检、电站调试、并网检测、建模仿真、运行维护与评价为一体的新型主体安全与质量全流程管控体系。从新技术看,要推进构网型技术应用,提升系统整体安全效率水平。沙戈荒风光基地大都分布在远离主网的无人区或少人区半岛体育下载,本地支撑较为薄弱;受端负荷中心多直流馈入替代同步发电机,常规电源装机不足,“空心化”问题突出,系统调频和动态无功支撑能力减弱。构网型技术对于电网送端“沙戈荒”高比例新能源地区、受端“空心化”地区均有广泛的应用需求。《行动方案》提出要针对系统运行需求应用构网型控制技术,提升电网支撑能力的总体要求。一方面要因地制宜配置构网型设备。构网型设备控制策略与参数的灵活性使其可以适用于多场景稳定问题。要明确不同地区电网运行的主要矛盾,在沙戈荒等高比例新能源外送地区可配置构网型技术设备抑制暂态过电压,在负荷中心可配置构网型技术设备提升系统短路容量,在弱交流电网可试点配置构网型设备提升保供能力和有功快速调节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构网型设备的技术风险管控。构网型设备各厂家性能差异大,设备与系统间不协调可能存在弱阻尼振荡等稳定运行风险。要积极、稳妥地推动构网型技术试点落地应用,依据实际应用效果,加快推动一批构网型设备技术标准,规范构网型设备支撑能力要求。此外,要完善支持构网型技术应用的机制建设。目前,构网型技术快速发展,但相关配套机制较为滞后。要进一步健全适应构网型技术主体开展交易和调度的基本规范,完善电力辅助服务市场产品体系、准入条件、交易方式和补偿标准,体现构网型技术主动支撑电网电压、频率、功角稳定和新能源配置消纳的度价值。从负荷侧看,要持续提升电能质量,适应新型负荷的随机性波动性。大量电力电子逆变器主导的新型负荷持续接入电网,负荷特性多变,对于电力系统电能质量管理提出了更高挑战。同时,随着分布式新能源快速发展,新型用能形式不断涌现,配电网有源化特征明显,局部区域电压越限、设备反向重过载等问题突出。《行动方案》提出了压实各方电能质量管理责任,加强电能质量常态化管理的总体工作部署。一方面要攻关新型电力系统电能质量问题防治技术。当前防治技术主要针对单一干扰源,对于多电力电子装备耦合带来的电能质量问题手段不足。要组织电力行业科研院所开展新能源、电力电子设备大规模接入后电压越限、宽频振荡及谐波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研制谐波/振荡抑制装置,提升电网电能质量水平。另一方面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电能质量技术标准体系。当前电能质量相关标准对于新型主体并网下电能质量评估适应性方面尚需完善。需要修订电压偏差、谐波等电能质量指标限值标准,分行业细化电能质量评估标准。此外,要压实电能质量管理各方责任。加强发电、用电设备电能质量特性检测认证,压实发电企业、电网企业和电力用户在电能质量管理中的主体责任,遵循“谁干扰,谁治理”的原则及时处理电能质量问题,建立常态化管控机制和规范化流程。总的来看,《行动方案》对加快推动新型电力系统稳定保障工作作出了系统部署,提出的各项行动举措务实有力,为实现我国能源加速转型背景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工程院院士舒印彪)

  配电网覆盖城乡区域,连接千家万户,是现代经济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和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落实国家战略部署、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改善民生、推动能源转型等方面,发挥着“主战场”“主力军”作用。随着中国式现代化深入推进,一方面,电力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作用愈发突出,对人民群众从“用上电”到“用好电”的保障作用愈发凸显。另一方面,分布式新能源规模化接入配电网,新型用能形式不断涌现,新业态蓬勃发展,多元主体灵活互动、与电网友好交互需求日益高涨。这些都要求持续提高配电网供电充裕度及可靠性,加快提高配电网承载力和灵活性。一、《行动方案》的出台意义重大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国家数据局发布了《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明确了近3年的配电网高质量发展行动任务,提出了组织编制配电网建设改造实施方案、健全配电网全过程管理、制定修订一批配电网标准、建立配电网发展指标评价体系等系列行动计划,力求用3年时间推动配电网高质量发展取得实效。从专项行动任务可以看出,《行动方案》很好地衔接了今年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关于新形势下配电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当前阶段配电网高质量发展的路线图。一是编制实施方案,提出围绕供电能力、抗灾能力和承载能力提升,开展配电网发展实施方案编制,明确配电网建设改造的工作目标、任务举措、项目安排、资金保障等内容,加强顶层设计,强化规划统筹,确保《指导意见》目标任务的细化分解和落实到位。二是健全全过程管理,提出开展新能源接网影响分析,建立可开放容量发布和预警机制,可接入充电设施容量研究等措施,通过技术机制的完善,针对性提升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接网能力,最大效度发挥配电网的承载能力。三是制修订技术标准,提出对现有配电网技术标准进行全面梳理,按照“推动修订、加快制定、深入研究”分类形成配电网标准清单,推动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安全可靠的配电网标准体系。四是建立评价体系,提出开展规划建设、运维管理、电能质量、投资效益等环节的指标设计,探索构建体现新型配电系统特征的配电网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此实现对各层级新型配电系统发展水平的客观反映,全面支撑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二、抓好“补短板、提能力、明原则”重点任务为落实好《行动方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补短板。目前,局部地区配电网结构仍相对薄弱,部分设备老旧、设防标准不足,无法满足民生供电保障要求,需要针对薄弱环节开展配电网补强工作,提高配电网建设改造和防灾抗灾设防标准,以应对越来越高的安全保供需求。二是提能力。随着“碳达峰、碳中和”进程加速推进,新要素新形态的蓬勃发展与规模化接入需求,要求加快提高配电网承载力和灵活性,提升配电网对分布式新能源、新型用能形式和智能微电网等新业态的接纳、配置和调控能力,更好满足即插即用、灵活互动需求。三是明原则。新形势下,现有配电网建设改造原则已不能适应配电网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一方面,需要研究现存配电网建设改造技术原则对日益提升的保供和转型要求的适应性,及时修订供电区域划分、供电安全准则、目标网架、设备选型等标准要求,着力提升安全性能。另一方面,需要健全分布式新能源、新型储能、智能微电网、虚拟电厂等主体并网、调度、运维、交易各环节要求,着力提升并网性能。三、完善市场与价格配套体制机制配电网高质量发展需要有利的政策环境与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一是需要以市场化方式推进新元素与配电网协调发展。通过突出电力市场化改革对能源供需平衡的作用,减少制约新兴主体发展的各类障碍和隐性壁垒,进一步推动电力市场经营主体向多元化过渡,为各类新元素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支持分布式新能源、新型储能、电动汽车和微电网等新兴经营主体独立平等参与电力交易。二是完善电价机制,进一步推动新领域低碳转型。通过优化完善终端用户分时电价、灵活性调节电源电价以及输配电价等电价制度,充分利用经济导向信号,引导用户用电行为和配电网经营行为,调动各方投资建设新型储能、充电设施、虚拟电厂等新业态的积极性并取得合理收益,进一步推动新型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总的来看,《行动方案》与《指导意见》相关要求相辅相成,明确了配电网近、中、远期发展目标,对加快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有关工作作出了系统部署,提出的配电网高质量发展各项行动举措务实有力,将为积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奠定坚实基础。(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成山)

  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入推进能源”“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点就是大力发展新能源。我国新能源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北部地区,推进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开发外送,是落实“双碳”目标任务、促进能源电力绿色低碳转型的有效途径,是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举措,是推动全国清洁能源资源优化配置、保障中长期电力供应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已建成投运“19交20直”特高压交直流输电工程,“西电东送”输电能力超过3亿千瓦、累计送电超过3万亿千瓦时,有效支撑了中东部地区约1/5的用电需求。为支撑西部、北部清洁能源基地开发外送,国家“十四五”规划再建设一批跨区输电通道,这些输电通道大多起点于沙漠戈壁荒漠地区,送端近区电网支撑薄弱、受端电网“空心化”严重,特别是随着输送新能源比例的提高,输电通道安全稳定运行和高效利用面临多重挑战,对先进技术要求迫切。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国家数据局印发《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实施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外送攻坚行动,以提升输电通道新能源电量占比为重点,提出提高在运输电通道新能源电量占比和开展新增输电通道先进技术应用两项重大任务,并明确了重点措施,准确把握了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外送的趋势任务、发展需求和技术背景,强存量、优增量,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要优化电源配置,提升在运输电通道新能源电量占比。在运输电通道配套电源以常规电源为主,支撑调节能力充沛,新能源接纳空间大。同时,在运输电通道送受端通常接入强交流系统,电网安全稳定水平高,部分通道具备网汇新能源外送的条件。要高度关注在运输电通道输送新能源的适应性,一是要加强支撑能力建设,一方面新能源开发宜靠近送端换流站和火电、水电等其他配套电源,以利于打捆送出,另一方面要加强抽水蓄能、新型储能等调节支撑资源配置。二是要提升常规直流技术性能。常规直流技术不能频繁调节功率,主要受制于换流变压器分接开关和交流滤波器的动作次数限制,应加强直流控制策略优化研究,提升输送新能源适应性。三是要保障在运通道保供能力。重视配套新能源占比提升对受端电力保供的影响,推动送受端就通道功能定位和电力支撑能力取得一致。我国部分在运通道投产已达20年,逐步达到改造年限,可以借助改造,加强新技术应用,有效解决常规直流换相失败问题。要采用先进技术,提升新建输电通道新能源电量比例。新建输电通道均采用“三位一体”开发模式,要求输电通道、配套煤电、新能源同步规划、有序建设、同步投产。“十四五”规划输电通道大多起点于沙漠戈壁荒漠地区,送端电网支撑能力弱,特别是通道配套支撑性煤电面临进一步减少的趋势,需要依靠输电技术进步提高通道运行安全性。同时,我国在特高压交直流输电技术、大容量IGBT器件和换流阀、IGCT技术、先进储能技术、低频输电技术、CCUS等先进发电技术、构网型控制技术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为大规模新能源基地开发外送提供了坚实技术支撑。从输电装备看,传统常规直流对系统支撑要求高,存在送端暂态过电压越限、受端电压稳定、多回直流同时换相失败等难题,需要研发特高压大容量柔性直流输电技术,支撑送端大规模新能源接入和受端潮流可靠疏散;改进常规直流输电技术,采用可控换相换流阀(CLCC)等先进技术;结合柔性直流输电具备孤岛运行能力的特点,考虑在远离主网的沙戈荒工程中探索多端直流孤岛运行的技术。超前研究低频输电、嵌入式直流等先进输电技术,扩充进一步提升输送新能源规模的技术储备。加强新能源和外送通道协同设计,超前示范应用直流组网技术。从发电装备看,要进一步挖掘配套煤电的调节支撑能力,实现配套煤电的调峰深度,采用CCUS等先进技术提高煤电清洁性;积极采用构网型技术改造新能源发电和储能,提高各类设备的涉网性能和主动支撑能力;研究长时大容量储能技术,提升对新能源的跨时段、跨季节、大幅度调节;研究藏东南等高海拔地区清洁能源基地构建技术,提出适应于多端直流送出拓扑结构的水光储多能互补联合配置方案,采用水资源上下游协同、跨流域水资源互补及水光跨区域一体化调度、水电机组调相技术等提高水电支撑能力。要加强送受端协调,发挥机制保障作用,切实保障输电通道输送新能源能力。输电通道输电能力特别是输送新能源能力的提升,涉及送端电源结构、系统支撑,受端接受和消纳能力,是多利益主体共同参与的复杂问题。为提升输电通道新能源电量占比,一是送端新端源开发与建设遵从规划。做好新能源基地合理布局,配套电源分布应尽量相对集中,与直流通道规划建设时序匹配,确保网源协调。配套储能和分布式调相机等支撑资源按需配置。二是持续优化送受端电网结构,提升网络承载能力。送端多直流接入电网要加强直流分群研究,减少直流相互影响,提升直流和新能源承载力。受端电网要解决负荷中心“空心化”和关键断面卡口问题,确保直流通道建成后发挥预期作用。三是建立政策支撑和市场保障措施,提高通道参与各方积极性。完善电力市场机制,明确各类主体权责,有效疏导分摊基地开发、建设及运营成本。建立适应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的新能源消纳和外送通道利用效率考核机制,促进基地可持续发展。通过政策和市场措施保障电源企业建设配套煤电、储能和分布式调相机的投资回收。当前,西部沙漠戈壁荒漠和西南清洁能源基地特高压输电通道正在加快规划建设,输电通道涉及的电网、电源等主体要认真贯彻落实《行动方案》,实施好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外送攻坚行动,以技术创新为引领,全面提升输电通道新能源电量占比,为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和“双碳”目标实现发挥积极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汤广福)

  国家能源局电力司主要负责同志就《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答记者问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国家数据局联合印发《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发改能源〔2024〕1128号,以下简称《行动方案》)。为便于各方准确理解和把握政策内容,国家能源局电力司主要负责同志接受采访,回答了记者提问。问:请介绍一下《行动方案》出台的背景和意义。答:习总先后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和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就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作出重要指示。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意见》中,对加快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作出部署。新形势下,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意义重大,是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载体、是长远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战略选择、是应对好电力转型挑战的有效举措。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会同有关单位扎实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在统筹协调、明确方向、夯实基础等方面开展了系列工作。加强行业统筹,进一步明确有关单位工作分工,有序推进各项任务。针对“双碳”目标实现过程中电力系统持续发生的结构、形态、特性变化,组织开展专题研究,发布《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指导电力行业转型发展。召开新形势下全国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工作会议,印发《关于新形势下配电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能源〔2024〕187号)、《关于做好新能源消纳工作保障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国能发电力〔2024〕44号)等文件,强化稳定管理、打造新型配电系统、完善新能源消纳政策措施。为深入贯彻落实习总关于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有关要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在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国家数据局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将有关工作考虑进一步明确为具体任务,联合印发了《行动方案》,加快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实效,为实现碳达峰目标提供有力支撑。问:《行动方案》对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有何总体考虑?答: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时间跨度长、涵盖领域广、涉及方面多,各发展阶段侧重点不同,需统筹推进实施。《行动方案》着重从三个方面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一是切实落实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总体要求。围绕“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二十字方针,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应提出专项行动,统筹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协调发展。二是力求解决近期关键问题。立足当前发展阶段,聚焦近期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亟待突破的关键领域,明确20242027年重点任务,务求尽快取得成果,服务当前电力系统转型发展实际需要。三是采用先行先试的工作方法。在各项关键领域中,选取攻关收益高、提效潜力大、引领效应强的方向开展探索,发挥好试点的引领带动作用,以“小切口”解决“大问题”。问:《行动方案》重点部署了哪些任务,主要解决哪些问题,将达到哪些效果?答:《行动方案》提出,20242027年重点开展9项专项行动。一是电力系统稳定保障行动。新型电力系统“双高”(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和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特性日益凸显,安全稳定运行面临较大风险挑战。针对电力系统生产结构、运行机理和功能形态转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系统稳定问题,《行动方案》提出着力优化加强电网主网架、提升新型主体涉网性能、推进构网型技术应用、持续提升电能质量,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安全稳定保障。二是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外送攻坚行动。目前,在运跨省区输电通道主要输送煤电、水电等传统电力,新能源电量占比较低。随着“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水风光综合基地的有序建设,新能源外送消纳需求将进一步增加。为适应新能源快速发展需要,《行动方案》提出提高在运输电通道新能源电量占比、开展新增输电通道先进技术应用,依托先进的发电、调节、控制技术,实现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外送。三是配电网高质量发展行动。近年来,雨雪冰冻、台风、洪涝等自然灾害频发,用户供电可靠性受到影响;分布式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等新型主体大规模并网,对配电网承载力提出更高要求。针对新型电力系统对配电网在电力保供和转型方面的新要求,《行动方案》提出组织编制建设改造实施方案,健全配电网全过程管理,制定修订一批配电网标准,建立配电网发展指标评价体系,实现与源、荷、储的协调发展。四是智慧化调度体系建设行动。随着大量新型主体接入,电力系统可控对象从以源为主扩展到源网荷储各环节,控制规模呈指数级增长,调控方式需从传统的“源随荷动”向“源网荷储融合互动”转变,调控技术手段和智能化水平亟待升级。为优化完善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调度系统,《行动方案》提出加强智慧化调度体系总体设计,着力创新新型有源配电网调度模式。五是新能源系统友好性能提升行动。目前,风电在电力规划中参与平衡的比例较低,负荷晚高峰时段光伏参与平衡的比例基本为零,新能源可靠出力水平亟待提升。为提升新能源系统友好性能、创新风光储互补及源网荷储协同发展模式,《行动方案》提出着力打造一批系统友好型新能源电站,实现新能源置信出力提升至10%以上;探索实施一批算力与电力协同项目,提高数据中心绿电占比;因地制宜建设一批智能微电网项目,提升新能源发电自发自用比例。六是新一代煤电升级行动。未来一段时期,煤电仍是我国电力可靠供应的重要支撑电源,实现碳达峰目标要加快低碳化改造,进一步提升运行灵活性。针对新型电力系统对煤电加快转型升级的要求,《行动方案》以清洁低碳、高效调节、快速变负荷、启停调峰为主线任务,开展新一代煤电试验示范;应用零碳或低碳燃料掺烧、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低碳煤电技术路线,促进煤电碳排放水平大幅下降;推动新一代煤电标准建设,重点完善系统设计及设备选型标准体系。七是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优化行动。近年来,部分地区的新能源短期内快速发展,灵活调节资源与新能源在建设规模、时序上相互衔接不足,新能源消纳压力逐渐增加。针对新型电力系统调节能力需求持续增长的实际,在用好常规调节措施的基础上,《行动方案》提出充分发挥新型储能调节能力,通过建设一批共享储能电站、探索应用一批新型储能技术,加快实现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同步完善调用和市场化运行机制。八是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网络拓展行动。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驶入“快车道”,保有量的大幅增加对配套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电动汽车电池作为储能资源,为电力系统灵活调节提供了更多选择。针对电动汽车大规模充电需求及储能资源的有效利用,《行动方案》提出完善充电基础设施网络布局,加强电动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建立健全充电基础设施标准体系,加快推动电动汽车与能源转型融合发展。九是需求侧协同能力提升行动。负荷侧灵活调节资源的充分调用,有助于缓解尖峰负荷问题、促进低谷时段新能源消纳。针对新型电力系统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建设要求,《行动方案》提出开展典型地区高比例需求侧响应,充分激发需求侧响应活力,典型地区需求侧响应能力达到最大用电负荷的5%或以上,具备条件的典型地区需求侧响应能力达到最大用电负荷的10%左右;利用源荷储资源建设一批虚拟电厂,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完善相关规则,提升电力保供和新能源就地消纳能力。问:如何保障《行动方案》各项任务有效落地?答: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源网荷储各环节统筹推进、电力行业各方面协同配合。为推动《行动方案》落实落地,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会同国家数据局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统筹推进全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加强指导协调,强化评估问效。针对《行动方案》提出的9项专项行动,进一步深化研究,根据需要出台专项行动的实施方案,高效有序推进各项行动落实落地。及时总结提升,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工作推进模式,具备条件的加快扩大实施范围。研究完善配套支持措施,做好后续政策衔接,鼓励多元主体参与项目投资建设,增强社会各界对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参与度和支持度。省级能源主管部门、相关企业等承担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具体任务的单位,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结合职责做好各项工作,加强沟通协调,推动解决关键问题,保障各项任务扎实开展。结合本地区、企业的发展现状和实际需求,进一步细化工作安排,制定具体工作方案。精心优选项目,扎实推动实施,尽快形成一批建设成果。推动先进成熟技术推广应用、相关技术标准制修订、调度运行及市场机制优化完善,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助力电力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

  学习领会三中全会精神 推动改革发展守正创新|中国液压气动密封件工业协会党支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学习领会三中全会精神 推动改革发展守正创新|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持续开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活动